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
:::

重大政策

首頁 > 重大政策 > 農村再生2.0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

農村再生2.0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

農村再生2.0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

  為促進農村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,改善基礎生產條件,維護農村生態及文化,提升生活品質,99年度通過「農村再生條例」,由本會水土保持局主政辦理,迄今除改善農村整體環境外,農村人力培育及產業發展方面亦有一定的成果;而農村要能自主發展,必須重視農業的永續發展,為加速推動農村再生,106年度起轉型為農村再生2.0,以農村社區為發展主軸,專注強化農村競爭力,為宣示對農村政策重視,農村建設執行單位提升為本會,並於企劃處下成立農村再生基金辦公室,負責統籌農村再生相關政策研擬及規劃,依循本會的施政藍圖及新農業政策(茁壯小農及扶植企業農、地產地消、推動資源保育、友善環境生產及資源循環利用、推動農電共享雙贏、協助青年從農、建構農產品交易平臺、發展智慧科技農業等),適度調整農村再生政策的腳步與方向,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。

農村再生2.0四大主軸持續陪伴農村社區成長

  農村再生2.0主要變革著重在創造農村里山里海新價值、擴大多元參與、推動友善有機農業及強化跨域整合推動平臺等,期透過各項計畫執行,發揮最大綜效,持續陪伴農村社區成長,打造全新農村再生:

一、創造農村里山里海新價值:農村再生2.0扣合生產、生態、生活及夥伴關係,著重於小農、食農教育、人力回流、科技、地產地消、高齡照護、再生農村傳統智慧及文化傳承等,以里山里海精神達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,強化農村再生各計畫,創造臺灣農村的新價值。

二、擴大多元參與:擴大地方政府、民間組織、NPO/NGO、企業及學校等不同單位參與農村再生,引進新的觀念與活力,共同推動臺灣農村之再造。

三、推動友善有機農業:為落實農村自然資源世代永續利用,並輔導原住民部落合理運用森林環境,鼓勵發展有機與友善耕作制度,維持農村環境安全及競爭力。

四、強化跨域整合推動平臺:以特色化、區域化、網路化及智慧化之概念,依照區域產業、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之特性發揮區域擴散,建構不同功能屬性的區域發展網路,引動相關部會及民間資源投入,帶動農村發展綜效。

  農村再生2.0,以農村社區為發展主軸,讓具有不同區位特性之農村適性發展,依照區域產業、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之特性發揮區域擴散,建構不同功能屬性的區域發展網路,且因應社會及氣候變遷的衝擊,透過智慧科技創新與社會創新形塑韌性農村。

農村再生2.0軟硬體建設並重,納入地方政府共同執行,擴大參與及合作機制

  106年度起擴大由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等全民參與,將加強提升農村人力培育及產業發展,引進創新的觀念及活力,導入更多外部專家提供諮詢協助,持續陪伴農村社區成長,共同推動臺灣農村之再生活化。自106年度起社區年度執行計畫將由地方政府統籌辦理,可依社區個別提案之必要性及特殊性,彈性調整社區間經費比重,單一社區內亦不硬性規定軟硬體之比例,以達最大執行效益。而「縣市農村總合發展」計畫,係由地方政府整合自身資源與規劃政策重點,透過結合其他施政成果的手段,對社區產生加值發展效果,以主題式、跨社區、大整合角度,呈現跨區域農村產業、景觀、生態、旅遊、文化等整合發展,持續陪伴農村發展。

發布日期:107-12-20
發布單位:農委會(企劃處)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