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
:::

農情電子報

首頁 > 農情電子報 > 北部地區大豆產量、收益大提升 朝集團化生產邁進
北部地區大豆產量、收益大提升 朝集團化生產邁進

北部地區大豆產量、收益大提升 朝集團化生產邁進

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250期 2020/05/15 發行

作物改良課 林禎祥 分機214

  本場近年配合大糧倉計畫,推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,建立北部地區大豆綜合栽培管理技術。於北部沿海第2期稻作產區,輔導大專業農以機械化省工方式,進行大豆栽培,每公頃平均產量由1,300公斤提升至2,200公斤,栽培面積則由104年59公頃增加至107年530公頃,成長近9倍,逐步朝集團化生產模式邁進。 

  大豆為良好的水旱田輪作作物且富含蛋白質及脂質,不但是素食者的主要營養來源,更是亞洲人不可或缺的國民食材,為豆漿、豆腐、蔭油及沙拉油等產品的主要原料,利用性廣泛。值得一提的是,國內大豆每年進口量介於230-260萬公噸,其中以基改大豆為大宗,但隨著全民食安意識抬頭,消費者對於非基因改造大豆需求與日俱增。基此,北部地區雖非大豆傳統產區,但本場自104年起進行綜合栽培管理技術及品種篩選,克服東北季風強烈、低溫且潮濕等氣候問題,同時搭配舉辦技術講習及機械化栽培示範等試驗成果推廣,現今農民每公頃大豆平均產量提升70%,相較於傳統第2期水稻栽培,收益增加13%,達新台幣7萬餘元。

  北部地區大豆主要栽培於桃園市新屋區、觀音區、大園區及新竹縣新豐鄉、竹北市等沿海地區,栽培面積及產量有逐年增加趨勢,考量農民收益,本場將加速進行具在地特色之大豆品種育成、深度加工技術建立及相關產品開發,以促進國產大豆產業升級及永續發展。

 

 

大豆為良好水旱田輪作作物,北部地區栽培面積逐年增加。
大豆為良好水旱田輪作作物,北部地區栽培面積逐年增加。

 

 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