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羅馬廊道文化季」展現復興區的原民文化與新興咖啡產業
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311期 2025/6/15 發行
農業推廣科 洪巍晉 分機431
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徐振家 分機433
來自南部布農族的陳耑妤,姻緣下來到桃園市復興區的泰雅族聚落,在先生黃宗淵一家的支持跟信任下,全力投入咖啡的種植推廣及共好信念的推動,目前是桃園市復興區咖啡產銷班第3班班長,復興區咖啡種植面積自110年起突破10公頃,是臺灣北部最大咖啡產地,各咖啡莊園在羅馬公路(復興區羅浮至關西鎮馬武督的公路而稱之)形成咖啡廊道,耑妤便構思將咖啡推廣結合原民文化、在地景色與自然環境等元素,獲得桃園市政府的「桃園地方創生永續計畫」支持,於5月3至4日串聯公路上業者辦理「羅馬廊道文化季」活動。
5月3日為羅馬廊道文化季開幕儀式,地點位於羅馬公路中段的白吉莎咖啡莊園,本場由農業推廣科姜金龍科長代表參與盛會,另有農糧署北區分署雜糧特作科林蓮菁科長,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侯佳齡局長、原住民行政局產業發展科高文傑科長,復興區農會高理忠總幹事,大家共同為耑妤結合復興區及馬武督咖啡青農,以咖啡為主軸帶動在地觀光產業給予高度肯定。耑妤分享:當微風輕拂,咖啡香氣四溢,部落傳說在耳邊輕語,這就是「羅馬廊道文化季」的魅力!透過細心的融合規劃,2天1夜深度遊程,包括探索咖啡的五感體驗(手烘咖啡豆),泰雅文化感受(服飾穿著及狩獵射箭),在地職人手作與農產市集,部落餐食與螢火蟲共舞,夜幕營火故事與原民舞蹈,清溪森呼吸的療癒時光(溪流、林木以及桂竹林採筍等身心感受)。
圖1.青農陳耑妤(舞台上)身著布農族服飾主持羅馬廊道文化季開幕。
圖2.姜金龍科長(左2)與徐振家專員(左1)參與手烘咖啡豆的五感體驗。
圖3.營火晚會體驗原民傳統舞蹈與歌唱。
圖4.青農鄭家梅(左)解說部落餐食在土地、食材與文化層面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