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情電子報


首頁 > 農情電子報 > 甘藷管路灌溉技術示範觀摩會
甘藷管路灌溉技術示範觀摩會

甘藷管路灌溉技術示範觀摩會

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279期 2022/10/15 發行

作物改良課 楊采文 分機254

  臺灣降雨分布不均,缺乏足夠的調蓄設施,僅利用總降雨量18%的水資源,109年二期作(10月中旬)及110年一期作,因逢乾旱於相關灌區實施停灌衝擊農業生產。轉作旱作雜糧作物及管路灌溉,為農業水資源調配政策的重要方向。本場於本(111)年9月13日於桃園市中壢區舉辦「甘藷管路灌溉技術示範觀摩會」,由本場郭坤峯場長主持,與會來賓有農田水利署洪銘德組長、農糧署北區分署林蓮菁課長、中華民國農會中壢辦事處鍾淑君主任、農業工程研究中心譚智宏技術長,以及桃園市中壢區、大園區、新屋區及觀音區農友約60人。會中介紹旱作管路田間配置及施作成本與實際操作展示大型噴槍,以及陳在祥農友分享管路灌溉甘藷親身經驗,引起與會人員熱烈討論。

  今年7至8月正值甘藷塊根膨大成熟期,北部生產區幾無降雨,農友擔心溝灌引發病害不敢灌溉,影響甘藷產量下降。本場自109年起以噴灌(噴頭)作甘藷灌溉試驗,今年(111年)則設置大型噴槍(噴灑半徑約30公尺);試驗顯示除藷苗定植時需淹灌全區以提高存活率外,餘生育期間利用管路代替溝灌,可節省整體用水量34%~40%;生育後期(90天至120天)以管路補充適量水分,可維持塊根發育且不會引發病害發生。水源豐沛時,以管路灌溉代替溝灌,可維持作物產量同時節省用水量,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;水源不足時,以調蓄設施儲備水源補充作物所需水分,穩定作物生長。氣候變遷下,年年天氣型態愈來愈不穩定,在露天大田旱作作物栽培推動管路灌溉模式,期能提高作物韌性,穩定農業生產。

 

本場郭坤峯場長主持示範觀摩會。 

本場郭坤峯場長主持示範觀摩會。 

 

與會來賓與農友合影。

與會來賓與農友合影。

 

陳在祥農友經驗分享。

陳在祥農友經驗分享。

 

甘藷田間大型噴槍操作情形。

甘藷田間大型噴槍操作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