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
:::

農情電子報

首頁 > 農情電子報 > 「七月筍」享當季(下)─竹筍是從古至今之山珍(續)
「七月筍」享當季(下)─竹筍是從古至今之山珍(續)

農業技術


「七月筍」享當季(下)─竹筍是從古至今之山珍(續)

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266期 2021/09/15 發行

農業推廣課 徐振家 分機436

台北分場 王斐能 02-26801841分機104

   孟宗竹(孟宗竹屬,學名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. de Leh.,溫帶木本竹類)

  別名:毛竹、楠竹、江南竹、貓竹、貓頭竹、貓兒竹、茅茹竹。孟宗竹筍依季節分作:在冬季或早春開挖土層採收的稱為「冬筍」;經冬季休眠後,春暖時繼續生長出土,這時採收的稱為「春筍」或「毛筍」。

  原產地:北緯25-30˚的中國江南各省,以福建、江西、湖南及浙江分布最多(4省占80%)

  特性:春筍外皮密佈淡黑色籜毛,帶有黑色條紋,故別名毛筍,筍殼厚韌且質地已硬,單支筍平均重量約1.4公斤,鮮食味稍劣,口感脆甜,適於加工筍乾及罐頭用。冬筍外皮淡黃色,平滑無毛,質地細嫩纖維少,口感軟嫩,風味甘美且耐貯藏,單筍重0.2~1公斤,是冬季難得的竹筍而頗受青睞,因冬筍藏於地面下而採收耗時費工、產量少且珍貴,正好供應每年農曆過年期間所需。

  分布與產地:多分布在海拔500-1,600公尺左右,全臺分布面積約3,300公頃,主產於南投縣,以竹山鎮及鹿谷鄉最多,其次為嘉義縣阿里山山區。

  產期:每年11月至翌年2月之冬季,在地下萌發而未出土前挖出,即是「冬筍」;冬筍若不採割而留至春分左右的春雨頻至時,即發育為「春筍」,產期約3-5月,4月份是孟宗竹筍盛產期(約占全年產量7成),尤以清明至穀雨間最多。

 桂竹(孟宗竹屬,學名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,溫帶木本竹類)

  別名:筀竹、臺灣桂竹、桂竹仔、阿力(譯自泰雅族語Ali)

  原產地:臺灣原生種,中國福建省亦有分布。

  特性:幼筍出土後4-5天即可採收,光滑無毛,筍籜薄,筍體直立細長、有黑褐色粗斑點(暈),單筍重0.3~0.6公斤;採後筍體不耐放,纖維較多,口感脆多汁,為避免老化,大多先經過蒸煮殺菁,或進一步製造筍乾或桶筍。適應力強且竹材優良,是臺灣用途最廣泛、經濟價值最高且占竹材總產量9成以上的竹種,供農用支架、建築、傢俱及竹編工藝等,成竹籜多用來當粽葉(中北部)與製作斗笠,另因竹桿內壁具薄膜成為竹筒飯的原材。西元1986年前的原竹材由南投縣為生產大宗(占全省桂竹原竹產量55%),而現今生產桂竹的8縣市中,以桃園市及新竹縣的產量合計占8-9成,成為最大桂竹產地,製作竹劍外銷係臺灣竹產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。

  分布與產地:平地至1,500公尺海拔皆有分布,遍布本島16個縣市,面積超過4.4萬公頃,為原生竹種中面積最大者,主要分布於中北部山區,南投縣、桃園市(復興及大溪區)、新竹縣(尖石及五峰鄉)與苗栗縣(獅潭及泰安鄉),以及嘉義縣山區;桂竹分布地區的特性、竹材利用與筍料理與客家人及原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。

  產期:南部3-4月,北部4-5月;在春雨過後竹筍茂密生長,可謂「雨後春筍」的主角。

 石竹(孟宗竹屬,學名Phyllostachys lithophila Hayata,溫帶木本竹類)

  別名:轎槓竹、轎篙竹、石竹仔、石篙筍、石(竹)筍

  原產地:臺灣特有原生種

  特性:筍體高大、筍殼色深(紫褐色)具圓斑點狀,屬於軟質纖維,筍支中空有節,肉厚鮮嫩味美,爽口又不失咬勁。採收出土後現場剝殼並去除出青過硬的部分,放入滿水的大筍鍋內,加熱煮熟約2小時撈起,以防止肉質變老與鮮度變差。另為了增加保存期,會送至加工廠高溫殺菌,再以真空鐵桶製成「桶筍」,上述工作需於1日內完成,近年因觀光需求而有真空鋁箔小包裝;是採取出土後的嫩莖食用,因為筍殼顏色較深,所以又稱「黑皮」。因材質堅韌富彈性,早期用作轎槓的材料,閩南語諧音轎篙竹(轎槓竹),成竹竹桿內壁無薄膜。

  分布與產地:嘉義縣竹崎鄉石棹、奮起湖一帶分布最多,以及阿里山鄉(達邦、豐山等地)及番路鄉等海拔約1,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,屬於阿里山地區的特產。

  產期:4-6月,約比桂竹筍晚1個月。

 包籜矢(箭)竹(矢竹屬,學名Pseudosasa usawai Hayata,溫帶木本竹類)

  別名:箭竹筍、雲筍、玉筍、劍筍、孤竹仔、阿美族語「laa-jih」;是3種(玉山矢竹及臺灣矢竹)通稱的箭竹筍中,最常被食用的一種。

  原產地:臺灣原生種,菲律賓呂宋島亦有分布。

  特性:質細、味甘脆嫩,筍籜基部紫紅色、光滑無毛、堅硬而剝筍費工,市售皆已剝殼(長約20公分),筍形直立僅手指粗度,採收長度約30餘公分,鮮筍採收後易纖維化不易保存,仰賴採後處理技術及真空包裝。陽明山區的箭竹筍自然採集已有百年歷史,因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,並於3年後開放有條件的採筍活動,讓周邊鄉鎮筍農申請採筍證,每年約核發800餘張。在東部,質地堅硬的箭竹是早期阿美族生活起居的材料,有著重要地位而非採食。

  分布與產地:分布於海拔300-1,200公尺(集中於800公尺以上),主產於東部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及萬榮鄉(人工栽培),與北部陽明山國家公園西北側(自然採集),合計生產面積約650公頃。

  產期:盛產於春季2-4月(立春至清明期間),而雖於8-9月亦會發筍,但幾無採集與上市,故屬於春季限定的食材,尤以春分為品嚐箭竹筍的最佳時節。

 布蘭第士氏麻竹(麻(牡)竹屬,學名Dendrocalamus brandisii (Munro) Kurz,熱帶木本竹類)

  別名:勃氏甜龍竹、甜龍竹、雲南甜竹、甜竹、勃氏麻竹。

  原產地:中國雲南省、泰國、越南及緬甸,1877年發現命名,是極具開發價值的大型優良筍材兩用叢生竹種,近年已引種馴化栽培於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多個省。

  特性:因幼筍兩側對生的筍殼似龍鱗、革質厚且硬、無苦味且鮮甜而得名,成竹桿下部數節節內具氣生根。單筍重1~3公斤,筍殼紅棕色至鮮黃色、背面被覆白色絨毛,葉鞘貼生白色或棕色脫落性小刺毛,筍體大、質地細嫩、口感清脆、香甜可口,且無出青困擾而栽培管理較易,受到農民及消費者關注,是近10年新興的筍用竹種。依林業試驗所之報導及筆者訪查結果,國內以勃氏甜龍竹為主要栽培種,是現下新起的竹筍之秀,臺灣引種應於2000年代中期,一學者自西雙版納攜回後,在南部某地區逐漸繁育成林。

  分布與產地:雲南省原產地分布於600-2,000公尺。臺灣目前主產於嘉義縣中埔鄉及屏東縣枋寮鄉,兩地生產面積約20公頃;另據筆者問卷調查其餘之零星種植情況,回收20筆資料統計如下:栽培地遍及北中南東部,自給性栽培居多(2~6欉),具有數十欉以上者合計面積約10公頃,多屬平地栽培,推估臺灣實際栽培應有40公頃。竹桿纖維較長、柔韌性較高,具很高的紙漿及人造板材開發價值。

  產期:臺灣平均氣溫高而產期較長,跨越3-12月(雲南原產地為6-10月,發筍盛期7-8月)。

 

  外皮呈淡黃色的冬筍,是筍農仔細判斷位置而挖掘出土 (攝於南投縣鹿谷鄉)。

外皮呈淡黃色的冬筍,是筍農仔細判斷位置而挖掘出土 (攝於南投縣鹿谷鄉)。
 

桂竹筍直立細長、筍籜呈黑褐色粗斑點暈開狀 (產自新竹縣五峰鄉)。

桂竹筍直立細長、筍籜呈黑褐色粗斑點暈開狀 (產自新竹縣五峰鄉)。

 

轎篙筍的真空小包裝(1台斤),筍支中空而筍肉嫩厚 (產自嘉義縣奮起湖)。

轎篙筍的真空小包裝(1台斤),筍支中空而筍肉嫩厚 (產自嘉義縣奮起湖)。

 

箭竹筍筍籜基部紫紅色,剝殼後長約20公分,粗如手指 (產自花蓮縣光復鄉)

箭竹筍筍籜基部紫紅色,剝殼後長約20公分,粗如手指 (產自花蓮縣光復鄉)

 

甜龍筍筍殼革質厚硬,呈紅棕色且被覆絨毛,鞘緣貼生刺毛 (產自嘉義縣中埔鄉)

甜龍筍筍殼革質厚硬,呈紅棕色且被覆絨毛,鞘緣貼生刺毛 (產自嘉義縣中埔鄉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