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
:::

農情電子報

首頁 > 農情電子報 > 大豆收穫最後一哩路-採收處理之乾燥調製技術
大豆收穫最後一哩路-採收處理之乾燥調製技術

大豆收穫最後一哩路-採收處理之乾燥調製技術

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263期 2021/06/15 發行

作物改良課 林禎祥 分機214

  二期作為北部地區大豆主要栽培期,種植及收穫時間主要落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及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,收穫季節(冬季)均溫15℃至20℃且氣候潮濕;低溫潮濕環境下,收穫後的豆粒含水率介於18%至24%,為快速降低水分含量,主要透過烘乾設備進行乾燥調製,操作溫度介於30℃至36℃,乾燥溫度相較氣溫之溫差達10℃至16℃。經本場調查顯示,乾燥調製後約產生16%損耗,以北部大豆栽培530公頃,平均機械收穫量2,000 公斤/ 公頃-1,調製加工業者產地收購價35元 公斤-1估算,乾燥調製階段將產生169,600 公斤廢料及593.6萬元之直接損失。

  大豆乾燥調製時,將乾燥溫度及空氣濕度控制於適度範圍為降低損耗的重要因素。一般而言,加熱溫度以不超過氣溫5℃,濕度不低於40%為原則,但豆粒水分含量超過20%時,乾燥初期因水分梯度變化,又種皮與子葉密度、質地不同,水分散失及表面積變化速率不一,造成豆粒外部水分蒸發及內部水分擴散失衡;當表面積變化產生之應力超過種皮所能承受範圍時即會造成裂皮、皺縮及豆粒破裂等現象而失去商品價值。為解決乾燥調製損耗率高問題,經本場技術改良及測試後建立「大豆採收處理之乾燥調製技術」,透過入料前之預乾燥並調整乾燥溫度及時間,可有效使乾燥調製階段之損耗由16%大幅降低至10%以下。

  本技術業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智慧財產權審議會第175次會議通過,同意以非專屬授權方式進行技術移轉,有興趣技轉本項技術者可上本場官網公告事項查詢(https://www.tydares.gov.tw/index.php)或電洽本場林禎祥助理研究員。

收穫時豆粒水分含量高,乾燥調製階段溫度失衡造成豆粒破損失去商品價值。

收穫時豆粒水分含量高,乾燥調製階段溫度失衡造成豆粒破損失去商品價值。

 

透過入料前之預乾燥並調整乾燥溫度及時間,可有效降低乾燥調製階段之損耗。透過入料前之預乾燥並調整乾燥溫度及時間,可有效降低乾燥調製階段之損耗。

透過入料前之預乾燥並調整乾燥溫度及時間,可有效降低乾燥調製階段之損耗。

 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