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情電子報


首頁 > 農情電子報 > 機械化省工栽培一條龍,北部甘藷正式起飛
機械化省工栽培一條龍,北部甘藷正式起飛

機械化省工栽培一條龍,北部甘藷正式起飛

桃園區農情月刊 第254期 2020/09/15 發行

作物改良課 楊采文 分機254

  為建構與應用安全永續之農業生產技術,落實節能減廢目標,型塑農糧生產體系循環再利用之生產環境,導入綠色農糧產業供應體系,營造減量、減廢、永續經營之新農業;同時為輔導國產雜糧發展、提升糧食自給率及田間栽培管理能力,本場於109年8月14日及8月19日分別於新竹縣竹東鎮及桃園市大園區舉辦「甘藷機械化規格生產整合技術觀摩會」,蒞場與會來賓共約200人,顯示農友對甘藷栽培過程中如何提高機械化程度興趣甚高。

  依據農業統計年報顯示,民國108年臺灣農業就業人口有55.9萬人,其中年齡65歲以上為17.5%,與民國85年7.6%相比增加了近10%的高齡農業人口,農業人口老化,農業人力來源以自家工為主,臨時工與長僱員工為輔,僅在作物產期高峰時,才以較高薪資僱工補充所需勞動力。甘藷生產成本中以人工費用比例最大,高達總成本的53.6%,分布在種苗種植、理蔓、除草及去藤收穫等作業,若能導入機械,將能大幅降低成本,提高競爭力。

  甘藷為臺灣重要雜糧之一,每年約有1萬公頃的生產面積,約70%的生產量為供應鮮食市場及加工使用,其餘30%的格外品(病蟲害藷、嚴重裂藷、畸形藷、破損藷)僅能作為飼料或廢棄無法使用。近年來氣候變化天氣不穩定,造成甘藷裂藷及病蟲害藷比率增加,106年桃園地區秋作甘藷裂藷率達50~70%,耗損達2,000~2,800公噸。本觀摩會呈現的成果是透過田區規劃、利用甘藷插植機進行種苗定植,效率約2人時/0.1公頃,約為全人工的3倍速度;並依據土壤性質及肥力報告,施用苦土石灰調整土壤酸鹼值及調整施肥量,無降雨超過2星期時予以適量灌溉,減少裂藷情形發生;未來導入植保機噴施藥劑作病蟲害防治,更能達到減藥省時的效果。以上各方面技術加以整合後,生產適合機械採收作業之規格藷型,搭配去藤收穫一貫作業機,降低收穫機械損傷格外品及人工成本,單位面積內生產台農66號規格品80%以上,將機械損傷格外品降至10%以下,達到減少廢棄物、農藥減量及提高機械化程度,以解決農業人力不足問題。

  

北區分署林美華副分署長(左)、本場郭坤峯場長(右)陪同農友張來和(中)開心收穫甘藷。

北區分署林美華副分署長(左)、本場郭坤峯場長(右)陪同農友張來和(中)開心收穫甘藷。

 

農友張來和(右)與本場郭坤峯場長(左)、邱銀珍副研究員(中)討論農機相關問題。

農友張來和(右)與本場郭坤峯場長(左)、邱銀珍副研究員(中)討論農機相關問題。

 

本場楊采文助理研究員解說甘藷插植、中耕、施藥、去藤收穫作業,機械化來幫忙省時又省力。  本場楊采文助理研究員解說甘藷插植、中耕、施藥、去藤收穫作業,機械化來幫忙省時又省力。
本場楊采文助理研究員解說甘藷插植、中耕、施藥、去藤收穫作業,機械化來幫忙省時又省力。  本場楊采文助理研究員解說甘藷插植、中耕、施藥、去藤收穫作業,機械化來幫忙省時又省力。

本場楊采文助理研究員解說甘藷插植、中耕、施藥、去藤收穫作業,機械化來幫忙省時又省力。